艺术的2017年怎么写?

燕煜辉燕煜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今年看了很多画,走了很多展览,遇到了很多人,有了一些想法…… (正文开始) 艺术圈一直在说,要走进生活,要让艺术融入生活。可是当我们在谈“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而当我们说到“艺术”的时候,我们又能否说清我们所指的到底是什么呢。

1月12日,看朱良栋的个人展《无界》。我问他,这次展出的作品与以往有哪些不同,他答道:“这是我第一次以一个完整系列的展出我的创作。之前的个展或者联展中都有涉及我多个系列的作品,但是这次是一个完整的亮相。”我说:“能不能把它定义为‘从生活到艺术’的呢?”他笑了笑说道:“其实我一直都在做这件事——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然后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朱老师的作品是以一种十分“接地气”的方式去进行表达的,作品中包含了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生命深刻的体悟。但当他谈到自己的生活时,我却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他——这个外表清瘦、说话温厚、举止文雅的他是如何从那个在乡间蹦达、喜欢恶作剧又爱哭鼻子的毛头小子成长起来的呢。

1月13日,看林蓝个人展《日常诗意》。林蓝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位艺术家,她的作品总是让人看到生活中的美和快乐。她说,她作画的态度是“开心的,充满愉悦的”,而她所做的,正是把这种快乐传递给每一个观赏的人。不过,在看了她的新作之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林蓝的作品不只有悦目的色彩和有趣的形式,它们背后还藏着林蓝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以及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为梦想奋斗的孤独。林蓝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给人以温暖感和幸福感。”

2月11日,和孟京辉、梅远贵、张广、李雷雷等艺术家朋友一起过元宵节。那晚大家玩得很开心,虽然我没能加入他们其中,但一想到这些杰出的艺术家们和我一样热爱着生活,便觉得这个世界无比美好。

3月5日,参加杜大恺教授举办的研讨会。会上,杜老讲到目前艺术圈存在的各种问题——造假、抄袭、贬损他人等等。他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程度,而一个艺术体系的完备性则取决于它的批评机制的完善程度。

3月10日,看蔡锦的个人展《痕迹》。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蔡锦说道:“每个动作都要有目标的完成,即使最微不足道的动作也有其价值,因为它构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看着这些用胶粒、毛线、麻绳、塑料板等材料制作而成的“行动留下的痕迹”,我不禁感叹: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表达!

3月16日,陪好友看陈逸飞、艾轩等名家的作品。对于这两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享誉盛名的艺术家,我的朋友说:“他们的画为什么没有让我感觉到新奇呢?是不是因为我看的太少所以不能入脑呢?”面对朋友的疑惑,我竟无言以对。也许我们都早已习惯用过往的视觉经验去评判当下的艺术品,却无法接受那些新鲜的、与众不同的甚至怪异的作品,这不是作品的过错啊!

4月4日,赴吴冠中先生仙逝一周年追思会。现场,徐悲鸿大师的儿子、著名画家徐沛君老师讲述父亲生前对吴冠中的栽培之情,并赠与吴冠中故居的一棵榕树作为纪念。

4月8日,看谢天庆个人展《像空气一样自由》。谢先生的画作以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化的语言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体验,观后令人回味无穷。他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希望观看我作品的人们能够远离生活的烦恼和忧愁,像空气一样自由。” 走出展馆,我忽然想起谢先生在序言里说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理解精神和表现方式,就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4月9日,看《木心·90岁自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首发式。在谈及艺术生涯的困境时,木心先生说:“苦难太深重了,人就会唯意志论,神化了苦难。”他还说过:“真正的作家是不需要有评论的,他的作品会说话的,如果作品不说话,那是作家不对。”

看完这场发布会,我想起木心先生写给卡夫卡的信里所说:“你的责任是找到你自己,不是成为别人。”——这又何尝不是对所有艺术家的要求呢。 (未完成的)2017年艺术笔记还有…… 看刘炜、张晓刚等名家新作展…… 和朋友们讨论小野丽莎和黄子耀的作品及人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