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纳音怎么解释?
五行纳音,是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种对应关系。具体来讲,五行纳音是把六十甲子分为五类,每类十二组干支与五行的五材“金、木、水、火、土”相应,然后再按这些具体事物的声音、音响、音调,取其“金、木、水、火、土”之音,并依据中国五音“宫、商、角、徵、羽”给其定音,因此称为“五行纳音”。“纳”,是包容、纳入和接纳的意思,而“音”指的就是“五行”。
五行纳音的由来,相传最早可追溯到周文王时期,在他所创作的卦辞爻辞中就已萌生了纳音法的元素。汉朝以来,有史可查的典籍中逐步出现五行纳音的相关内容,并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变化,到南宋后已发展成为与大运法同样完备的子系统。相传元代的丘玄清所著的《渊海子平》,收录了北宋时期徐子平先师所用的《五行纳音》,后来到了清代,有位名叫杨逢明的学者,将此篇内容收录在《麻衣神相》中,流传于世,成为今天所见的五行纳音的版本。
五行纳音的应用,主要用于择吉和命理,其中以命理方面更为常见。具体运用上,一是根据大运纳音来选取流年纳音与之相生,或者躲避相冲相克的流月或流日,来确定应事吉日;二是在八字命理中,把年柱、月柱、日柱和时柱所隐藏的纳音作为分析命局的要素来使用。当然,不同学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不完全相同,具体技法上也各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五行纳音在择吉和命理中的应用还是十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