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东西的五行?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任何事物都没有严格的五行属性。 所谓“物生五行”的说法并不准确,应该是“物象五行”或者“事物五行”。这是由于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的时候,把具有某些相似性质的事物归纳在一起,形成了五个基本类型,即木、火、土、金、水,并据此产生了阴阳五行理论。这就是后世阴阳家们所认为的“物生五行”的来源。(这里把“物”理解为“物体”,与“事物"意思相近。)
比如: 《礼记·檀弓下》载有孔子的话:“冬夏不肄(预习),何如?”子曰:“何其怠也!”“春秋肄(预习)其半,何如?”子曰:“可谓孝矣。”——春秋时期人们就有在春季和秋季复习四书五经的习惯了; 《战国策·燕策一》:“太子既卒,苏秦乃夜谒(拜见)平原君曰……”——这记载说明战国时期有在夜间拜访他人的习惯; 《礼记·檀弓上》:“齐大饥……管仲之器(饭锅)小,不足以炊。”——这说明春秋时期齐国有粮食匮乏的问题;等等。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可见古人所谓的“物象五行”是经过长期观察之后得来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解释,类似于“物象五行”这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被归为一类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具有类似的特点,可以被归类到一起。比如“昼”和“夜”、“夏季”和“冬季”、“热”和“寒”等等。 “阴阳”则是用来表示这类事物的两个极端。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理解为正负极或阴阳极之类。
所谓“阴阳五行”其实是由古时劳动人民在日常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用于描述和分类世界的工具。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不失为一种简捷有效的描述方式。所以一直被沿用至今,并被广泛地运用到诸如中医、八卦、命理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