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结局如何?

裘二问裘二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自从有了电影,就有了类型划分,或者说有了类型。因为形态不同,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划分,电影可以分为:记录片,故事片,歌舞片,喜剧片,悬疑片,惊悚片,恐怖片,战争片。

关于战争,人们已经看过很多了。有关于二战的《伦敦上空的鹰》、《虎!虎!虎!》、《佐尔邦大战1794》、《大独裁者》;有关于越战的《越南,越南》、《我们曾是战士》、《和平缔造者》;有关于朝鲜战争《长津湖》、《壮志凌云》、《黑鹰坠落》;有关于中国的,《八佰》、《南京南京》、《血战台儿庄》、《南京保卫战》。还有各国不同版本的抗日战争,还有关于中朝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勇士》。

人们对于战争的怜悯,对于战士的忠诚,对于侵略者的憎恨,对于战胜国的钦佩,都在这些电影里了。但是,这些电影没有一个像《红海行动》这样真实,而且,拍得如此的好看。这是一个真正的战争片,不像美国的那些用电脑制作的战争片,像《变形金刚》、《星际穿越》、《复仇者联盟》,那都是假的,骗小孩子的。

《红海行动》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红海,真正的红海。故事讲述了华人商船“昆仑号”在索马里被劫持,中国海军遂派“飞龙号”导弹艇前往营救。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后,所有的海盗都被击毙,“昆仑号”也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但在返航途中,装备有“蛟龙”600潜水的“雪龙号”核潜艇前往救援,并改由“雪龙号”将“飞龙号”带回母港。“飞龙号”导弹艇于2016年1月12日修复后的重返战斗序列。

故事是虚构的,但其中的战斗是真的。当年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那是在2015年9月24日,中国商船“天福号”在亚丁湾遭恐怖分子劫持。中国派遣海军护航编队前往营救。恐怖事件没有发生,人质安全获救,但是为了掩护护航编队靠帮接靠“天福号”,“合肥号”舰殉职。“天福号”在亚丁湾的险情被世界各国媒体广泛报道。“红海行动”取材于此次事件,却又比此次事件更加凶险、惨烈。这也是我拍《红海行动》缘由。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一样,派遣海军保护自己的商船。这很疯狂,很“奇葩”。但是,这对于中国人来讲,又是很甜蜜、很幸福的一件事。

在当今这样的一个世道,能够把一件事做到底,坚持守护的,除了牛人就是“变态”。我们的军人就是这样的人。为了营救商船,可以不惜任何代价悍卫祖国的利益。

《红海行动》与以往战争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镜头始终对准任务过程,对任务产生的根源和结束后的影响只字未提。这也是这一类型的电影所能做的极限。在真实的战争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战争片只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红海行动》不同于大多数战争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几乎没有任何感情戏。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没有任何感情发展线索,主人公与角色没有情感展现的机会。不同于以往,“红海行动”把英雄人物塑造成了一种工具。这也造成了一些观看者的错觉,产生了类似“这些英雄人物,只是没有感情的工具”的印象。

影片在镜头选择和镜头运动上也有创新。由于故事主人公是在海上营救任务,影片大部分采用实景拍摄。但是,在关键场景和任务任务之际,采用无人机拍摄和固定长镜头拍摄,使得影片画面更具真实感。这些对于制作如此类型电影的首部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故事情节和事件的处理上,也打破了固有的格局。以往类似的电影对于事件和结果的描述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想象。相比之下,《红海行动》取材于真实事件,对事件结果的描述也坚持真实,对于事件的发展和转折也有所不同,有极强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在《红海行动》里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细节表现。蛟龙队员在战场上从不同的人手里接到不同的命令,有人让他打狙击,有人让他转移,有人让他装榴弹,这些都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因为他只是一个临时编成的班,各司其职。这一点和电影《兵临城下》有点相似。

在战斗结束后,在战场上搜寻幸存者时,一个战地医生问他敌人在哪里,他被炮火炸昏了。当医生要把他送去后方时,他却说他还要回去继续完成使命。这些都很真实,很可爱。没有个人主义,只有集体主义。

在战斗结束,所有战士都凯旋的时候,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很让人高兴。所有的战士从班长开始,逐一自我介绍:我叫朱汉,我叫王磊,我叫周卫平等。当自我介绍到狙击手杨毅时,杨毅调皮的一笑:“我是美女。”这个笑让人很温暖,在寒冷艰苦的环境里,有这样幽默的战士,人生就太幸福了。

还有很多细节这里就不多说了。《红海行动》有优秀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些都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这样影片已经出现在屏幕上。观众已经看到,并且喜欢上了这样的战争片类型。这对于观众而言,已经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