疋字五行属什么?
“疋”字,在《康熙字典》中这样介绍: “疋”即“足”的意思 古文中往往把“足”“腿”统称为“疋”。如《庄子·达生》中有句:“支离其形,矍铄其尸。”其中的“支离其形”就是“瘸着腿”的意思;再如《战国策·赵策三》:“赵王逐客,李牧候之,执辔如组。”其中“执辔如组”一句的翻译就是“手里牵着马缰绳的样子就像编织东西一样”(因为古代组字是指编织的意思)。 “疋”还特指脚背,即“足背”。 如《礼记·檀弓下》中有句:“有麻屦,有丝屦,有布屦,有皮屦,凡履而素,必组乎舄、裼。”其中的“皮屦”就是指用兽皮做成的鞋,“布屦”指用麻或丝做的鞋,“麻屦”即粗麻鞋,“丝屦”就是丝绸鞋了,至于最后那个“皮屦”嘛,我估计应该是用毛皮做成的鞋,具体是什么毛呢?我就不知道了…… “疋”字还有两个读音xǐ 和 yǎn,不过这两个读音都是古音,现在属于弃用读音,在这里不介绍了。
“疋”字的字形,在古文字书里面这样记载: “疋”字是象形字,也就是形状像什么东西它就表意什么。据考证,它的造型很像古人的一种鞋子——赤舄(音同谢)。赤舄是什么呢?据说是一种以赤色龟甲为鞋底,并用丝线串连起来的鞋子,这种鞋子只有诸侯和大夫这些贵族能穿。当然,赤舄的“舄”和“疋”是不同的字,但是“疋”字从“舄”得声,所以它就有“舄”字表示的意思了。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疋”字历经诸多波折,其发展演变历史极为错综复杂。在字源方面,有传为后朱文印的战国文字的“疋”字,字形与“匹”字类似,但少一“匕”形部件,“匕”形部件的加入是后起的。由于缺少更早的字形资料,我们暂时无法对其初文的面貌及造字理据作深入探讨。许慎以“疋,自言也”来解释“疋”字,但“匹匹”不可能是“自言”的本字,应当是与“匹”相关的引申义。由于“疋”字作为语助词意义为“匹匹”,其原始的意义难以复原。同时,“疋”字所处的字源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混同,比如“口”系统、人部系统等等,“疋”字的造字本义极有可能是与口有关。在字源方面,还有汉印的“疋”字,字形与“比”字类似,是“匹”“匹匹”等词的本字,“疋”“匹”二字形同实异。
“疋”,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pǐ或fāng,该字初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一个双手交叉的人形,本义说法不一,假借为“匹匹”,用于句尾,无实意。“疋”字后来发展出表“自言也”(说话)和表“自走也”(走路)等意义,二者由本义引申而来。“疋”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成词,多是作为语助字或用在姓氏中。而在姓氏方面,古有疋坚,《晋书·疋坚载记》:“秦主苻健遣其尚书令苻雄攻仇池,执杨毅。雄有勇力,秦主苻健之弟宁安将军 Uncomment,与健俱起兵于雍州,雄袭长安,入自平城门,杀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