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参民学校是什么意思?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探索实施中学办学质量报告制度”“逐步实行初中学校校长职级制和毕业生中考直升本校高中办法”等具体改革举措。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明确“一核四层五环节”的高考命题方向。其中,“一核”是指高考核心功能。“四层”是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五环节”是指情景化、任务型、评价性、反思型、终身型学习和考试。
随着改革的深入,可以预见的是,以往的招生方式和升学路径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试招生机制。 对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近日在解读《体系》时进一步指出,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试点先行,需要稳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也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式地推倒重来。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关于公办民办学校同权、同步、同质发展的改革举措,正是基于这个考虑而出台的。
2017年起,上海市启动公办民办初中协同发展项目,通过资源共享、教师共育、课程共建、文化营造,推动公办民办初中共同发展。 在江苏南通,自2014年起,当地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携手并进、共促发展——组建学区教育集团、推行托管制度、开展联合教研、开发共享课程……在公办学校的带动引领下,民办学校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除了公办民办学校同权、同步发展外,目前许多地方还着力推动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以此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特殊化的需求。
比如,北京在加强民办中小学规范管理的背景下,推出“名校办民校”的政策,由海淀区清华附中承办昌平区的人大附中分校,朝阳区引进北京四中资源举办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等,这些举措都意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