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江属于什么区?
属于萧山区。为什么? 因为杭州之前并没有“上城区”“下城区”,以前的杭州只有“城”“郊”之分(其实现在也有这个划分)。而现在的拱墅区和下城区的东部,以及江干区的北部,在民国时都属于“郊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杭州市政府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拓宽道路,决定拆除清泰门至涌金门的城墙,并重建清泰桥、万安桥。
同时,为了解决钱塘江江堤与古城隔江相望的问题,市政府还决定修建一座连接江两端的桥。这座桥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朱祖康先生设计,于1947年初开始动工建造,1948年2月竣工。 这座大桥最初称为“复兴立交桥”,后来称“中正立交桥”,由于该桥的主梁为双柱式,所以也称“中正双孔桥”。 当然,以上名称都不存在于今天的地名下。当外地人询问老杭州人有关这座桥的事情的时候,得到的都是一头雾水。那么,这座桥到底应该叫什么呢? 根据李伯钦先生的回忆,当时这座桥既没有铭牌,也没有题字,为了称呼方便起见,市民们给这座桥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板凳桥”。因为这座桥的造型与农家使用的板凳极为相似! 到了60年代初期,为了纪念杭州解放,市政府计划在中正桥下建成一座大型假山,以象征人民解放的决心和意志。
不过,这座假山最终未能建造起来,而“中正立交桥”一名似乎也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于是,这座桥便有了一个文雅的新名字——万松岭隧道西洞口。 到了80年代中期,市政府在万松岭隧道东口新建一座公路桥,命名为“望仙桥”。随着城市的发展,望仙桥的地理位置显得有些孤立了。从80年代末期开始,市规划和城建局多次牵头研究重新打通中正路与解放路的道路规划方案。
1992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市区划调整,原萧山县的城东乡和浦阳镇划入杭州市辖区。1993年下半年,原属城东乡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归萧山辖制。 这次区划调整后,原来隶属于萧山的城东乡和浦阳镇纳入了市中心范围。从此,“下城”“上城”的称谓成为了历史。 而万松岭隧道西洞口这个名字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了。于是,人们将此处称为“旧仓街”或“新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