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美是什么生肖?
“美美”二字,在《诗经》中出现了约50次;汉朝的《尔雅》、《释名》等书对“美”的解释,也多与容貌、身材有关。 古人说的“美”,大多不是现代意义的“美”。比如“眉目如画”“唇红齿白”“腰如束素”,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全是外貌描写。 那么,古人眼中的“美”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恰恰就是“美”字最初的写法——“美”由羊和大(或曰“母”)构成。郭沫若认为,“美”是“羊妈”或“善妈”,即代表母性之义的“母”——所以,“美”从字形上看,就具有了阴柔、温顺等意义。
再早一些的文献里,“美”字还写作“大美”或“媺”,同样是从“羊大”或“羊母”引申出来的。如战国楚简《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里将“五色”“五音”“五味”并提,说明“五色”和“五音”都含有美感愉悦之意——这是上古审美理想中最重要的一点。
汉代王逸注《离骚》提到屈原“膺尤香草”,明代朱熹注《礼记·檀弓下》提到古人“以香草敷屋上,取其香气”,这两处提到的“香草”,都是“美”的字形演变的结果。可以想见,“美”最初表示的就是一种像母亲一样温柔、美丽且芳香扑鼻的花草。
这种花草,自然不是梅花、牡丹那样的“硬骨美人”,而是“半娇不怯,盈盈少女风姿绰约。”这样一朵“美人之花”,正是古人笔下的“蘼芜”。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序》,首先把“靡芜”纳入“美”的范围:“今之文章,异于先古。虽辞采未变,而气象已殊……若夫‘楚辞’之文,宏丽瑰玮,音节谐美。”唐李善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也提到:“故言‘楚国无名马’者,以昭王之世,乐师显贵,靡靡之音流行,故云‘唯麋芜青葱耳'。”可见到唐代,“糜芜”还被看作是美神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