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那么作为土木相生中的中间环节,土为什么会被两个属性不同的元素所克制呢? 这是因为中医理论中所说的“土”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认识的“土”是不同的。中医认为,“土”有“后天土”与“先天土”之分。
《黄帝内经·五脏别论篇》中说到“所谓‘胃’者,谓其气渊深也,五脏皆禀气于胃;所谓‘脾’者,指其中央之土也……故曰:脾虚不能运化。”也就是说,中医眼中的“土”其实是指脾胃的功能。而脾在五行之中属土,所以中医理论常说的“抑土”、“培土”、“散土”等等实际上是指调节脾胃功能的意思。
另外,在中医古籍中常常可以看到“治土”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治脾胃”。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若太阴病,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茯苓桂枝甘草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半夏甘草汤主之”等方剂。可见脾胃之病在汉代就已经引起医家重视了。
音为宫者,其调和的物质五行属性为土,五气为湿气;音为角者,其调和的物质五行属性为木,五气为风气;音为征者,其调和的物质五行属性为火,五气为热气;音为商者,其调和的物质五行属性为金,五气为燥气;音为羽者,其调和的物质五行属性为水,五气为寒气。所以五音和五味是通过五脏来沟通的,五气归于五脏,五脏通于五华,五华是五脏之精气的外溢,因此声音的强弱、气脉的长短、色泽的明润都可以反映五脏之气的盛衰情况。
怒气通于肝,肝气太过的患者,声音急促而直,其病也发生在头部和足部,出现头眩、易怒并影响到足部,少腹拘急,小便变化等症状;喜乐通于心,心气太过的患者,声音延长,其病也发生在头部和足部,出现巅顶和足心发热等症状;思虑通于脾,脾气太过的患者,声音和缓而发颤,其病发生在腹部,出现呕吐和黄疸等症状;忧愁通于肺,肺气太过的患者,声音悲凉急切,其病发生在背部和肩臂部,背心发热并影响到肩臂,两胁下内脏引痛,肩臂不能任意活动等;恐思通于肾,肾气太过的患者,声音清脆而有上冲之气,其病发生在头部和足部,出现头项筋痛和痛引背腰、足痿软等症状。
五脏不和则六腑功能也不正常,反过来六腑不通其气也会上逆,反过来影响到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六腑之间互相为网,六腑之脉皆上聚于目系,而明视归于心,因此目在万物之表,主明视,所以五脏不和,六腑不通,都可以通过目部的异常出现得到反映。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五脏六腑之精气源于水谷精微,经过熏肤、充身、泽毛等外荣的作用而最后上注于目。因此水谷精微的来源是脾土,土气和,则大营在脾得以通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以濡养,所以五脏六腑有病也可以在目部得到相应的信息的显示。五脏六腑的精气经过熏肤、充身、泽毛等外荣的作用,其最华美的部分上注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