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谁发明?
《春秋》中就有阴阳的思想,但五行应该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占卜术。 当时人们观测自然、观测天文,发现自然界的很多变化都有规律可寻,因此用五种符号来表示五种状态,并用以占卜吉凶——这就是五行的起源。
后来这种术数流传到民间,经过无数人的实践与总结,渐渐形成了现在的五行学说。 这一学说的核心内容为“相生相克”。 “相生”就是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促进发展;“相克”就是物质的相互制约、克制消亡。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在中医的视野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大元素,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讲,其实就是“阴阳”两个概念,它们是一对对立统 的哲学范畴。
阴代表阴性、静止、下降、内向等;阳代表阳性、运动、上升和外向。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比如金的属性有“金性坚硬”和“金性收敛”,火的属性有“火性炎上”和“火力猛烈”等等。
在相生相克的法则下,任何事物都可以归类于这五行之中,并在其中找到它所属的位置以及运动的方向。 这就是中医看待世界的眼光。 这也是《黄帝内经》之所以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基础——因为它的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能够返回指导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