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糟歠醨是什么生肖?

怀烁明怀烁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哺糟歠醨”出自《庄子·人间世》,是形容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宋国遭困,“食不饱,睡不足”的生活状况。也形容生活清苦。 这句话里的“糟”“醨”都是酒,但“糟”指的是酿酒剩下的米和渣滓,“醨”则是浓酒之后的一种薄酒。 用现代的词语来表述就是“孔夫子饿瘦了”或者说“把孔夫子给饿傻了!”

我读小学的时候学这篇课文,记得老师还专门纠正了一个字——糟。她说古人写文章喜欢用通假字,这“糟”字就通“炊”字,应该读“chuo1”;而“醨”字则应读“li2”。 现在想来应该是当时文盲率较高,老师怕学生认字有误,所以特别强调了这两个字的读音。 实际上这里的“糟”“醨”都是指酒,而且都是米酒。

关于“糟”字古音的出处,我查了一下文献资料(《汉语大字典》) “糟”字在南北朝时就有两个读音了,一为cau3,二为chau3。到唐代时,多读chau3。现在南方某些地区还沿用此读法。 关于“醨”的古音,《汉语大字典》引《集韵》曰:“黎脂切,音梨。厚酒也。又林支切,音梨。薄酒名。”“醨”的读音直到宋代仍然有两种,一读li4,一读qi2。

从“糟”“醨”的两个读音可以看出,用它们来形容一个吃粮食的人被饿成瘦子的形象,是很合适的。 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的发酵技术,用来酿酒的粮食基本上只能是黍、稷等淀粉含量高的谷物。像粟(小米)、稻等水稻虽然也可以酿酒,但因为其淀粉含量低,不能用来酿出浓醇的酒液。因此用“糟”“醨”来形容被饥饿折磨得筋皮力竭的人是最合适不过了。

强子祺强子祺优质答主

哺糟歠醨是猫的成语。猫,是天地间极聪敏、极狡诈之邪物。其上山能走,入水能游,攀树能援,逢敌能斗,处群能和,遇宠能娇,挨饿能忍,进入人家能媚,见了耗子能狠,甚至还能装死。人与之同居,常觉其忠厚可亲;它对人却又常暗藏机心,冷不防就是一下。

猫字,在我国许多地方的语言中,谐音于“害”字,所以人们对其有不信任感和厌恶感。“养猫千日,防鸡一时”、“见了老鼠忘猫”,就是从对猫的这种心理演化出来的警世之语。

关于猫的成语

【字 形】:哺糟歠醨

【释 义】:喝着薄酒,吃着酒糟。比喻安于愚陋的现状而不自知。

【出 处】:《庄子·渔父》:“是圣人之道,以德遗人,虽愚跖之行,以圣人之思思,以盛德之服服,此则庸众之所灭息,而游于圣人之堂庑者也,彼又恶能与之深剖其心以独视其凡丧,而还自失邪?且己至矣,尽矣,多矣!伯夷以圣人之道从殷而之周,俄而反走,故曰:‘不谋而中,不约而同,志无所不周,而心无所不遂。’今众人虽不至乎道,然亦有所不经意而合,不得已而遂,好事者或能见之,知其一不善,举以为败,多举以为败人,举天下而与之为不善,则小人之道长矣。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得可欲者,富也;乡空疾斗最先,仁也。务分与下贤也。夫明识安行,以先行于天下,万大国无以险。名窃取于百姓,不使人疑其盗,故天下谓之大盗者,是乃圣人之道,以妄意室中之藏,而事之未至焉者,且奚独至圣人之道哉?夫圣人之有穷也,自以有所不及矣;盗亦以有穷也,自以有所不及矣。下以人之不及为及也,以不及为道也,其不固于伯夷乎哉!彼圣人者,明于盛衰之际,通于知存亡之道。故将欲与其羡于亡而处死,方与世之不治,道术之不济也,何邪而处?此之谓失适有适,失有鱼而有鱼也,失其所为盗而得所为盗也,是以天下之祸亦不至焉。彼苟未能自存生也,而务以其有取人,则天下归贼焉,是以父子兄弟相疾也。”

【用 法】:作定语;指愚昧的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