恉的五行属什么?

钟翊翰钟翊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汉语大字典》中,“恉”字条共收录了6个古文字形态;其中4个是异体字。这些异体字都出自甲骨文、金文或小篆。在现代汉字中,“恉”字的古文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指”“至”“祉”3个字保留了部分字形。下面通过分析“旨”“至”“祉”3个字在古代的不同含义来探讨“恉”字的本指是什么。

《说文·示部》:“指,识也。从攴,指声。”“指”字的金文在形体上与“旨”字极为相似,只是在右边多加了一个“辛”(即“音”)。据此推测,“指使”一词最早应当写作“指辛”。“指辛”二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例如: 甲组卜辞中有“贞,指辛受年”(《合集》2598)和“贞,指辛其雨”(《屯南》3517)两例。这两例中的“指辛”当分别释为“首辛” 和“司辛”。其中“贞,指辛受年”的“指辛”又见于甲组后下辞(《合录》303)。“贞,指辛受年”与“贞,其于指辛”(《合集》2593)或许是指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程序。至于乙组下辞中“贞,其自指辛”(《屯南》3524)则可能指田猎时对王宗室的庆祝仪式。 “至”字的甲字形与“芷”字相同,均为从止,“至”声。金文字形与“致”字相似。小篆写成上下结构。至今汉字中的“至”和“致”是两个不同的字。

《说文·至部》:“致,到也。从至,彳声。”“致”字的金文象形,即表示“送到眼前”之义。可见“致”字的本义便是“送到眼前”,由此引申出“达到”等义。而“至”的字形的变化与“致”相近,且古文字资料中也多出现“至”与“致”互用的现象,因此“至”字的本义也当与“致”字一样。只不过后人用“至”字更广泛,以致后来用“致”字反而不多了。

以上讨论的都是“至”和“致”的本义。但是这两个字还有另一个共同的本义,那就是“到达”的地方。《诗经·周南·桃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其中“之”字指示的就是一个地点。这个“之”字与“至”或者“致”都是同一个字。朱熹《诗集传》解释说: “之者,往之所之焉者也。”汉代的郑玄也认为“之者,往之意也。”由此可以推断,“之”字最初表示的意思应是“走到某处”。这正与“至”字的本义相符。 “祉”字在甲骨文中作“㞢”。金文作“黹”。小篆作“祉”。字形均像有一条弯曲的尾巴的蛇。可见“祉”字的本义应当指的是“一条弯曲的尾巴的蛇”。《说文·祉部》:“祉,福也。从示,之声。”许慎这里所引用的是小篆字形。其实这个小篆字形是经过简化处理了的。原来“示”的上部有个“末”,下部是个“口”,而“末”与“口”又各分属两个字。现在的小篆“祉”字把两个“末”省简为一笔(即现在汉字中的“示”字)。而在“示”之下部的那个“口”仍然保留,并引申出“食物”之义。所以“祉”的本义就应该是“供祭祀用的食物”。

毛自强毛自强优质答主

我查了一下,根据《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恉”都没有五行属性(没有收录在《说文解字》中);所以,“恉”是没有五行的 - 根据网上流传说法,因为“旨”在古代指一种类似蜡烛的东西;而“恉”是指一种类似于竹子的东西。这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植物/物品。 所以古代人不会认为它们有火性或木性的。 如果一定要给它们一个阴阳属性的话,那么“恉”应该是阳属性的,因为它从属于“直”,而“直”属阳(详见《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旨”也是阴性的(因为上面是女字旁) 从以上文字可以得出结论: 至于为什么“旨”被解释成“酒”字,是因为,在古时,祭祀所用的物品中就有酒,而且,古人相信祭祀时所上的酒会化为甘露降落到神灵的手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